漢服郵票將于9月正式發行
2019-08-16 15:16:28 來源:
韓服是中國唐朝漢服與朝鮮半島古代的新羅王國時期的朝鮮民族本土服裝的融合,經過不斷“民族本土化”發展而成的服飾。王氏高麗王朝時期初見雛形,最終成型于朝鮮王朝時代(公元1392年-1910年)初期。特色是顏色艷麗以及沒有口袋。
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外加輕薄透氣的白色絲制長筒襪,端莊閑雅。擁有古老哲學理念的韓服,不僅美麗還擁有實用性。
韓服承載了13項制衣技藝的朝鮮民族重要非物質文化財產,包括韓山苧麻編織、織綢、羅州粗布編織、染色匠、金箔匠、針線匠、刺繡匠、鏤緋匠、結扣匠、宕巾匠、制冠術、網巾匠、靴鞋匠。朝鮮民族的傳統服飾古稱高麗服。歷史上,朝鮮半島上曾存在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國家,因此朝鮮民族自稱“三韓民族”或“三韓子孫”。朝鮮民族又稱韓民族,所以現在的韓國朝鮮的官方學術界對其正式稱呼為“韓服”。已婚女性、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加髢(假髻),后來發展成“加髢”樣式。
加髢是身份、財富的象征,有錢人、貴族婦女和妓生喜歡在加髢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加髢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王族婦女禮服的加髢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分與地位,有嚴格規定。王族婦女、尚宮會于加髢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后來婦女的加髢越來越大,形成奢侈風氣,時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折斷頸項至死,宮中才禁止已婚王族婦女及女官于日常佩戴加髢,但仍然會在重大日子佩戴。后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并插上發簪而不戴加髢。
中國以及西方國家叫(韓服/Hanbok)。
1897年大韓帝國(前身為李氏朝鮮王國,1897改制稱帝國)成立后,開始依國名稱韓服?,F代韓服特指的是李氏朝鮮時代定型的民族衣裝,改良韓服和生活韓服在南北韓出現。
韓服的特色是顏色艷麗和無口袋。通常朝鮮民族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F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裝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男性韓服的普通著裝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