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郵品上市引發的文化思考
2020-02-04 17:07:39 來源:
嘉賓跨界解讀,電視節目助力傳統文化回歸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歷來都是常談常新的話題,尤其是近兩年,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開始,到現在的《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等節目,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多點開花,現代人越來越愿意為“傳統文化”買單。參加本次《先鋒對話》節目的三位嘉賓,一直以來都專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于近期熱議的這類節目,每位嘉賓都從各自的視角進行了解讀。
“我女兒一有時間就拉住我玩兒飛花令,一人一句,前詩接后詩。”陳楠老師提到,“現在綜藝節目中娛樂化和調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知識和文化的偏離,這種有深度的電視節目用易于被年輕人接受的方式弘揚了傳統文化,這在我看來是功德無量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的陳連山認為,近幾年看到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普遍聚焦在精英文化上,而精英文化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間文化與大眾的生活結合則更為緊密,在電視節目中體現相對較少,如何將融入百姓生活的大眾文化通過這類藝術性節目呈現出來,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
過度娛樂化的快餐類電視節目雖能愉悅大眾,但同時也會使大眾產生迷茫、空虛之感,而文化類電視節目通過挖掘中國傳統中蘊含的文化深度及審美價值,將其內涵展現在觀眾面前,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大家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新時代的魅力,使中國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
兼具故事與內涵,傳統生肖文化魅力十足
在逐漸回歸到大眾視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二生肖文化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與每個人的關系都密不可分。十二生肖的出現源于中國古代對自然規律的總結與探尋,亦與人類的動物崇拜相關,是十二地支的具象化的代表。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入中國人的血脈當中,不可分割,寄托著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不論是生肖的起源,亦或是生肖的排序,十二生肖一直是大眾常談的話題,背后不僅體現了人與動物的自然關系,亦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因相同屬相所建立的情感聯系。每個人從出生就起就被賦予了生肖屬性,擁有獨特的生肖記憶。
身為一位資深的集郵愛好者,李近朱對生肖本命年的記憶亦是來源于郵票。當初為了買到自己本命年的生肖郵票,在發行前一天晚上7點鐘就冒著嚴寒到郵局門口排隊,即便是寒冷的天氣也不能阻擋大家的熱情,大家圍坐在燃起的篝火旁,溫暖著身體的同時也溫暖著一群陌生人的內心。大家因為生肖文化而相聚,緣分雖然短暫,但卻一直令李近朱先生記憶猶新。
“生肖文化不僅在中國流行,還傳播到了海外,韓國、日本、越南這些亞洲國家的生肖文化都深受中國影響,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多個國家也被我們的生肖文化所吸引,這是對我們中國文化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為世界文化做出貢獻的肯定。”陳連山教授說道。
傳承文化內涵,郵票郵品演繹生肖文化
馬上,中國即將迎來農歷的己亥豬年,豬身處十二生肖之尾,亦是六畜之首,在十二地支中與亥相對。而“亥”表示收藏萬物,意味著擁有財富,由此亦可看出,豬在十二生肖中也代表了富足、財富,是生活幸福的標志之一。“中國的漢字‘家’的結構就是上面寶蓋頭,下面是‘豕’,也就是豬,說明最開始造字的人認為豬屋中有豬方為家,豬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符號。”陳楠老師提道。
談到生肖文化,三位嘉賓不約而同想到生肖郵票郵品。從1980年第一次發行生肖郵票到現在,中國已經累計發行了四輪生肖郵票,伴隨了一代人的集郵記憶。李近朱老師在節目中說道,“相較于其他主題,生肖是一種既有溫度,又有廣度的郵票題材,有溫度在于題材上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不論是它的設計和發行,都牽動人心,而廣度在于地域的廣闊,生肖題材的郵票早已走出了國門,深受全世界范圍內的集郵愛好者喜歡。”
在中國的郵票歷史上,也發行了很多以“豬”為主題的郵票,李近朱老師作為集郵的行家,對此更是如數家珍,“從1960年開始,中國郵政發行《養豬》郵票開始,到今年發行的《肥豬旺?!泛汀段甯}R聚》這兩枚郵票,已經有12枚以豬為主題的郵票了。今年這本《瑞豬添?!肺幕瘜n}冊中不僅郵票豐富,對于生肖文化的解讀也是鞭辟入里。”
《己亥年》特種郵票-《肥豬旺?!泛汀段甯}R聚》
作為此次己亥年生肖豬系列郵品首日封、PZ郵折、大小版郵折的設計者,陳楠老師提到,在此次的《肥豬拱門》大版郵折設計中,他特意將韓美林老師書寫的“家和萬事興”字樣與老師平時練筆時畫出的形態各異的豬形象結合,來表現“豬”在人心中的文化地位。十二生肖根植于民間文化,是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陳楠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將脫離于精英文化的民間審美帶回到大眾視野中,被大家所重視和喜愛。
由陳楠設計的《肥豬拱門》大版郵折
未來可期,多種方式助力集郵文化贏得年輕一代
從1878年中國發行第一枚郵票——大龍郵票到2019年,中國郵票史已經走過了140余年的漫長歷程,小小一張郵票上面,記錄的亦是中國百年的歷史。“集郵長知識,嗜愛頗高尚”,從老舍先生的詩句中不難看出大眾對集郵文化的推崇和喜愛。
“郵票的郵資憑證價值在逐漸降低,但是它卻因為其承載的文化文明而生命力更加旺盛,方寸之間,不僅體現了文化,還有社會文明的時代烙印,是不可復制的,將來的價值會更高,更不要說郵票本身所具備的經濟價值。”李近朱分享到。“集郵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引導。上海的郵票收藏家唐無忌先生,就收了16個年輕的徒弟,口傳心授地教導大家怎么集郵,集郵的好處,我們集郵聯合會也專門成立了青少年集郵工作委員會,專門向年輕人傳播集郵文化,培養他們的興趣,相信在老一輩集郵人士的帶動和專業的培養下,愛好集郵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多!”
陳楠老師也提到,設計不僅能解決產品實用問題,也能解決心靈的審美。當郵票不再具備功能價值后,它在審美層面的意義會更加突出。這就要求年輕的郵票郵品設計師擔負起責任,不論是通過科技手段或是視覺傳達等形式,從設計上豐富郵票的內涵和價值,吸引年輕人的興趣,從而進一步了解集郵文化,了解方寸之間的傳統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