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郵票就想買
2020-08-05 22:03:25 來源:
在寫信幾乎成為文化遺產的今天,只有集郵者還在“任性”地使用和收集實寄封。有多少郵人,為實寄一枚封片,“任性”地跋涉千里到原地,為了節省時間和費用,頭天晚上去,第二天晚上回,只為白天參加活動辦理封片實寄。我國唯一的一家婦女郵局——廣州婦女郵局局長王偉萍,外出參加活動,總是背著上千枚的明信片或信封,在活動現場為郵人辦理實寄。在辦理和收集實寄封片時,還會出現各種不符合要求的情形或品相問題:如褶皺了、卷曲了、損壞了,找人理論,讓人覺得“任性”:“不就一個信封、明信片嗎?”郵資圖上加蓋了“雙戳”(先蓋一枚紀念戳,又加蓋一枚日戳),甚至兩枚戳重疊在一起,找人理論,也讓人覺得“任性”:“不就一個戳嗎?”沒有加蓋落地日戳,就需要補,還是讓人覺得“任性”;因各種原因沒能及時發現,日后要求再補,更讓人覺得“任性”。
有一位郵人告訴筆者:見到郵票、郵品就想買,積蓄花光了,靠節省下的工資買,郵市再漲就是不賣,拮據時,靠借錢買。還有一位郵人,下崗后,迷戀集郵,迫于生計,擺地攤,賣水果,開始老婆勸阻:你又有知識、又有技術,找個正經事干有啥不好,擺弄那啥集郵能當吃當喝?(更多精彩,盡在《中國集郵報》。請到郵局訂閱《中國集郵報》,記住郵發代號:1—164。)后來勸不住,老婆也只好隨他去了?,F在他一面做生意,一面開通了QQ集郵群和微信集郵群,群友好幾百人,成為集郵名人。
近年來,各地官辦、民辦郵刊百花齊放。許多縣級城市就有定期的郵刊、多人發行郵著,甚至一個集郵者既著書又辦刊。民辦郵刊都是自掏腰包,有的在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的境況下,靠朋友幫忙,提供免費印制或購書贊助,在郵傳自己人生的同時,為集郵者提供系統的集郵知識和有益借鑒,豐富了文獻集郵的內涵。這,算不算“任性”?《長坂坡集郵》原主編賀學明先生,退休后老伴不同意他辦刊,但老伴拗不過他的“任性”,在辦刊的這二十多年里,老伴成為郵刊的義務發行員,收發郵件,寄遞郵刊,他去年卸任主編時寫下《老伴您辛苦啦》,感人淚下。甘肅白銀公司國家重點項目工程原負責人張思儉先生,退休后,“任性”地自學電腦、學排版編輯,自費出版發行了近百萬字的集郵文集《樂在其中》。紀向民在海郵會成文五周年之際,為印制會刊《海軍集郵》,“任性”地自籌資金6萬多元……
這樣的“任性”在郵壇還有很多。
羅邦順和郭小行,一個年邁,一個是80后,他們都“任性”于青少年集郵,羅邦順創辦了集郵名人與青少年學生結對子、交郵友活動;郭小行創辦了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和少年郵局,專注探索青少年集郵的發展之路。
98歲高齡的老集郵家郭潤康先生,每天要為全國20多位郵人親筆回信,《甲子郵刊》主編88歲高齡的黎澤重先生幾乎每天出一期電子版《集郵快訊》,《華夏專題集郵研究會》李伯琴先生經常親手為郵集作者修改制作郵集,還有許多健在的高齡集郵家,都與他們一樣,為了集郵事業,忘卻了年齡,忘卻了健康,更忘卻了休息和安逸,你說這算不算“任性”?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對乙未年生肖郵票銷售,進行了市場專項檢查,在媒體上曝光了發生違規的省市縣和責任人名單及處理結果,中國郵政對集郵經營中違規違紀的不遮不掩,敢于亮劍,是不是很“任性”,這種“任性”必將更好地發揮維護集郵公平正義的作用,還集郵市場一片凈土藍天。
我們需要“理性”地看待集郵的“任性”,該“任性”時“任性”,不該“任性”時不“任性”。“有權不可任性”,為集郵者服務的行業和部門就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利“任性”,因為權利只能為集郵者和民眾服務,只能為集郵者提供更加滿意的服務,這種服務必須給集郵和收藏提供便利和益處。目前,利用網絡為集郵者提供服務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常態下,要重視和切實解決好老年集郵者的購郵需求,讓不能上網的集郵者,也能購買到所需的郵票和集郵品,在提升推動集郵業務發展和普及集郵收藏弘揚文化上,體現“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