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北宋時期書畫的收藏
2020-08-05 22:36:20 來源:
北宋后期官廷的庋藏,由于前后有一百六十多年的積累,且徵宗趙佶在潛邸時就擅丹青,又酷嗜古代書畫,繼帝位后的條件尢為優越,故不待言。南宋鄧椿《畫繼》有云:“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此非虛語,趙佶命臣僚所編篆《宣和畫譜》二十卷,計二百三十一位歷代名家,各類作品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宣和書譜》二十卷,計歷代書家各種書體作品包括制造在內,得一百九十七人,墨跡一千二百四十余件。此數字還未將所有書畫作家和作品都列入譜中,卻已經是一筆龐大的數目,如果這批近八千余件北宋以前的國寶都能夠保存流傳至今,該是何其偉大的精神物質財富!
宮廷的收藏之風已如上述,私家的鑒藏活動亦是同樣火熱,唐代已開風氣之先,宋代有后來居上之勢。北宋實期的楚昭輔、王博、王貽正以鑒藏著名于時?!秷D畫見聞志》有這樣一段記載:“江表用師之際,故樞密使楚公(昭輔)適典維揚(揚州)。于時調發軍餉。供濟甚廣,上(太宗趙光義)錄其功,將議進拜,公有陳愿寢爵賞,聞李煜內庫所藏書畫甚富,輒祈恩賜。上嘉恩賜。上嘉其志,遂以名筆百卷賜之,往入有李主(煜)圖篆暨唐賢跋尾。”
西汶藝術網
楚氏故后,收藏部分散佚,但其孫泰熙于熙寧間(1068—1077)秉承先人之志,又復從事搜求,為注恢復舊觀。據文獻記載,先后購致有唐江都王李緒畫、韓晃畫牛、王維《輞川圖》多件。王溥司空之子貽正所獻十五件中退還的七件,為王羲之父子墨跡,崇寧、宣和年間(1102—1125),或者再向上推到熙寧(1068—1077)、元豐(1078—1085)、元符(1098—1100)年間,中間雖有北方外患。似可勉強說成是“承平日久”,并不影響士六夫和民間收藏的積累。如蘇易簡一家四代均從事古書畫搜集,不少名跡,當時經過名書畫家兼鑒定家米芾過目。
蘇氏家庭藏品究有多少,無記載可考,從文獻中得悉有晉王羲之《雪晴帖》、《蘭亭燕集序》,畢宏《山水》,顏真卿《乞米帖》,釋懷素《自敘帖》等均為其所藏。而米芾本人更嗜古書畫成癖,他曾在宮廷充當過“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所閱既多,眼界極廣,而本人講求鑒賞,在其《書史》與《畫史》兩書中記載有家藏部分目錄,當遠非全部。不可從他傳世著作里包括《寶間待訪錄》在內,從中多少獲知他與同時講求收藏的士大夫交往在百人以上。畫家李公麟、蘇軾、王詵、趙令穰等,書法家薛紹彭諸家都有不少名跡在手。至于達官貴人之家,李瑋、馮京、丁謂、文彥博以及趙家宗室、仲忽、仲儀、如發等,亦有珍品秘藏。
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藉知北宋京城開封城里的相國寺,殿后資圣門前,有專門買賣“書籍玩好圖畫”的店鋪,生意興隆,直接與士大夫階層收藏文物書畫之風盛行有著密切的關系。
米芾友劉經〈臣涇〉,熙寧進士,也好收藏,因開始空有意向,卻沒有初步鑒別知識,買進都是贗品,后來與米芾相處久了,取得了經驗,逐漸成為里手,收到不少佳品,并以一座硯山換到米芾的韓斡畫馬一幅,成為歷史上臉炙人口,流傳下來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