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酒具——鳳柱斝
2020-08-05 22:37:42 來源:
鳳柱斝鑄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徑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西周墓中,現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同墓葬出土青銅器共35件,鳳柱斝是其中最為精美的。該斝侈口,口沿立雙柱,三個三棱錐足,器底略向外鼓,兩柱頂端各置一圓雕高冠的鳳鳥。鳥作站立狀,冠聳立,圓目鼓睛,正在舉目遠眺,那嬌美健壯的身軀和姿態,寓意著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和藝術造型。腹部紋飾分上下兩段,均為云雷紋組成的饕餮紋。這種分段式的斝,足的斷面呈丁字形,與殷墟第二期同類器物相似,惟紋飾略有變化。此物的鳳形柱帽雖然較大,但重心設計得當,并不給人以頭重腳輕之感。
斝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盛行于商周時期,一般為盛酒行祼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溫酒,亦可以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作禮器使用,其名稱為宋人所定。此物自新石器時代就已萌芽,而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期,西周中后期飲酒之風減弱后,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它的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器身較寬,無流,有鋬,足部較長,有三足、四足、三棱錐足、袋形足等各種形狀,有些還配有銅蓋。商代早期的青銅斝,制作較粗糙,器壁薄,雙柱小而不發達,頸部所飾的乳釘紋很不規范。形制與同期的爵特接近,以平底為主,也出了袋足斝。頸部和腹部飾有饕餮紋。中期變化是器底微向下鼓出,向圓底發展,而平底少見,它與當時的爵變化發展是一致的。腹部不像早期那樣鼓出,顯得整體由矮胖向高瘦發展,器壁厚實,雙柱發達,三足粗壯,給人以厚重、穩定的印象,突出特點是上有獸頭。商代晚期,斝的底部又有發展,近似圓底,不同的是頸腹分段不太顯著,腹下的三足有所增高,使整體更顯瘦長,外觀更顯精致、美觀。特點是其上的獸頭裝飾,頸腹及雙柱有紋飾,更顯富麗堂皇。從形制、紋飾來判斷,這件鳳柱斝的制作年代當為商代晚期。
鳳是鳥中之王,向來被人們當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們賦予種種神秘的色彩。鳳鳥作為青銅器紋飾很多,這些紋飾變化多樣,神態各異。但這些紋飾多為線雕,而鳳柱斝雙柱上的鳳鳥則是圓雕,在這類酒器中頗為罕見,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銅造型藝術的高深造詣。